《文匯》折射時代光斑,感受藝術發展中的“通”與“變”
錄入時間: 2023-03-02
國內重要藝術盛事正在漸次“回歸”。近日,作為我國最早“雙/三年展”之一的廣州三年展在廣東美術館迎來第七度啟幕。
本屆廣州三年展以“化作通變”為主題,王紹強(中國)擔任總策展人,吳洪亮(中國)、菲利普·多德(英國)、艾墨思(德國)、姜?。ㄖ袊尾哒谷?,邀請來自更加廣泛文化背景之下的超過50位/組國內外藝術家及團體,試圖拉開一個于變中求變的當代景觀。展覽在歷史維度中“思變”,當代觀察中“應變”,構想未來可能的“轉變”,以四部片段化的敘事折射時代的光斑及其所產生的影響。

談及此次主題“化作通變”,主策展人王紹強指出:“確定性的逐漸消失,是我們在擦拭這個世界時,所展露出的越來越清晰的樣子,也是當下社會無法回避的時代語境。我們置身其中,與其共振。藝術作為對復雜世界的感知與表征,是每一個時代切片的記錄者和對話者?!?/div>
由策展人吳洪亮策劃的“邊緣”板塊,展開了對中國當代藝術樣本的另一種書寫。聚光燈不再集中于對標志性文化符號的梳理與呈現,卻試圖尋找在社會發展進程中被忽略或散落的碎片化的文化記憶。
同樣是關注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內生”板塊,由策展人姜俊策劃,將視角投入在全球化語境下對“中國性”的變化與發展的反思。它根植于當代中國社會的變遷與發展,以本土視角向內反思,向外展望,形成了獨特的、內生的文化氣質。

在菲利普·多德策劃的“慢板”板塊中,藝術實踐轉向了對本體價值的重新思考。在這一板塊中,慢藝術嘗試給出一種應變的可能,它回歸到材料的本體語言,回歸到創作與手做的經典關系,重新思考創作的意義。
在艾墨思板塊“觸屏”中,嘗試討論的是,當科技深刻地嵌入并影響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我們面對未來時,如何在人與自然、人與技術、物質與非物質間變化的倫理中自處與相處。在未來,這樣的變化是彼此無限接近還是南轅北轍,也許我們已經走到了一個需要停下思考的路口之中。

廣州三年展舉辦至今,已走過20余載。作為一個成熟的展覽機制,這個展既是國際視野下的藝術聯動,見證了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歷程,同時又成為一種精神力量,汲取更多的“前沿”文化精神,不斷拓展更廣闊的對話平臺。
同時,第七屆廣州三年展文獻展也在廣東美術館中呈現,以“通變”為關鍵詞,結合中國當代藝術發展歷程相關的藝術大事,并配合館藏重要文獻,系統梳理自1977年以來的中國當代藝術發展脈絡。此外,第七屆廣州三年展四場平行展分別于盒子美術館、與亨美術館、觀空間、東莞21空間美術館同期啟動,串聯城市藝術生態,以藝術激活城市的新年新氣象。


作者:范昕
編輯:徐璐明
責任編輯:黃啟哲
開放信息
開放時間: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閉館)
每日16:30停止入場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二沙島煙雨路38號
咨詢電話:020-87351468
預約觀展:
通過微信公眾號實名注冊預約,到館出示預約二維碼、預約人身份證進館。如需預約改期請先取消預約重新預約。每個成人限帶1名兒童(未滿14周歲)。
目前僅接受散客(個人)參觀。
熱門文章
-
2023年5月18日,“藥方——張平、黃大有、阿籽奶奶三人展及弘十四”在廣東美術館開...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