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報》第七屆廣州三年展今日開幕:看變通趨時,觀萬象新生
錄入時間: 2023-03-02
1月10日下午,第七屆廣州三年展于廣東美術館正式開展。展覽開幕式及學術論壇于2月10日舉辦。本屆廣州三年展以“化作通變”為主題,王紹強(中國)擔任總策展人,吳洪亮(中國)、菲利普·多德(英國)、艾墨思(德國)、姜?。ㄖ袊尾哒谷?,邀請來自更加廣泛文化背景之下的超過50位/組國內外藝術家及團體,試圖拉開一個于變中求變的當代景觀。在歷史維度中“思變”,當代觀察中“應變”,構想未來可能的“轉變”,以四部片段化的敘事折射時代的光斑及其所產生的影響。

第七屆廣州三年展 展廳現場
廣州三年展是我國最早的“雙/三年展”之一,從2002年創立以來,始終保持嚴謹而獨立的學術立場、全球化與在地性的學術思辨。經過二十余載的沉淀與積累,作為廣東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術品牌,不僅實現了國際視野下的藝術聯動,更見證了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歷程,成為輻射南方乃至全國的藝術盛事。
今天,面對全新的語境,廣州三年展力求提出階段性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對國際正在發生并引發思考的新問題做出有態度、有角度的反應,并且通過創新性的策展話語及方法論展開討論。
同時,第七屆廣州三年展文獻展也將在廣東美術館中呈現,以“通變”為關鍵詞,結合中國當代藝術發展歷程相關的藝術大事,并配合館藏重要文獻,旨在系統梳理自1977年以來的中國當代藝術發展脈絡。此外,第七屆廣州三年展四場平行展也將分別于盒子美術館、與亨美術館、觀空間、東莞21空間美術館同期啟動,串聯城市藝術生態,以藝術激活羊城新年新氣象。

第七屆廣州三年展 展廳現場
“貫通”與“求變” 直面當代景觀
“化作通變”取自中國古典哲學《莊子·天道》中的“萬物化作,萌區有狀”和《文心雕龍》中的“變則其久,通則不乏”。 回顧剛剛過去的三年,一場突發的公共衛生事件,讓全球范圍內的人們正在見證歷史,滾滾洪流之下的重量感越來越被切身感知,未來依舊加速向前,而人們開始渴望更多溫暖的物質觸感與內生的力量。
在變化中,藝術何為?去中心化、多學科交叉或許只是表象,其在“變”中的內質更需要置于歷史中再次思考?!白兓北緛硎鞘澜邕\行的常態,但這個時代變化之快速與強烈或許前所未有。故而展覽將普遍性與特殊性一并思考,推演出本次展覽的主題。談及此次主題“化作通變”,
主策展人王紹強表示:“無疑,確定性的逐漸消失,是我們在擦拭這個世界時,所展露出的越來越清晰的樣子,也是當下社會無法回避的時代語境。我們置身其中,與其共振。藝術作為對復雜世界的感知與表征,是每一個時代切片的記錄者和對話者?!?/div>
四大板塊折射不同維度的時代之變
如果說上一屆廣州三年展更多的是看向未來,帶著科幻式的圖景與冷峻的深思;那么,恰好跨過這如此特別“三年”的第七屆廣州三年展則更多的是帶著一種再次出發前的回望。以“化作通變”為題,本屆廣州三年展圍繞“變化”展開,也將廣州這座城市本身被放置于改革開放這一巨變的歷史大背景之下。

曹斐,角色,單頻錄像,4:3,彩色,有聲,9分12 秒,2004年
中國當代藝術40余年的發展是伴隨著改革開放生成的,廣東是改革開放的前沿,是最早體會其先鋒性與復雜性的地方。吳洪亮策展的“邊緣”板塊討論那些發生在邊緣卻不容忽視的問題,展開了對中國當代藝術樣本的另一種書寫?!暗鼐壷械倪吘壨菍ν饨涣鞯淖钋把?,思想與藝術的生發之地。以廣州為例,在其多元的文化土壤中,個體特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凸顯與包容,但廣州當代藝術作為一個地域的整體形象因而被弱化,顯得相對‘邊緣’,呈現出‘碎片化’的特征?!本酃鉄舨辉偌杏趯酥拘晕幕柕氖崂砼c呈現,卻試圖尋找在社會發展進程中被忽略或散落的碎片化的文化記憶。它們發生于邊緣,或曾為時代前沿表達中的異軍突起,或曾淹沒于洪流之下。但在它們身上依然保持著鮮活的而獨立的面貌,并深刻地烙印著時代變革的記憶,折射出文化包容與多元的流光溢彩。

范西,《跟連續有關的線索:分散、聚合》,不銹鋼、漆、UV,200cm×300cm×10cm,2022年。圖片由藝術家及CLC Gallery Venture提供
同樣是關注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內生”板塊由姜俊策展,將視角投入在對全球化語境下“中國性”的變化與發展之反思。在當代藝術的語境中,“中國性”所代表的文化身份經歷了一個符號化“祛魅”的過程,從西方視野中表象的“東方性”到根植于本土文脈的文化生長的轉變,實際是將以西方為中心的參照系,轉向了融通本土意識和傳統文脈的文化系統的生長。它根植于當代中國社會的變遷與發展,以本土視角向內反思,向外展望,形成了獨特的,內生的文化氣質。
“今天,當代藝術的本土觀眾從無到有、不斷擴大,他們不再滿足于表層的‘中國性’,而是期待一種深入本土文脈中,能和當下生活和當下意識產生對話和強烈共鳴的藝術創作。我將更多的聚焦中國當代藝術在2008年后的本土生產和生態,欣賞和接受,特別關注藝術對中國社會、本土意識、傳統遺產的表達和展現?!苯”硎?。

馬克·拉菲亞(美國),《滅絕,延伸地質記錄的新片段》,紙媒雕塑(90 磅奶油色康頌奶紙、黃銅索環),尺寸可變,2020年。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在菲利普·多德(Philip Dodd)策劃的“慢板”的板塊中,藝術實踐轉向了對本體價值的重新思考。來自英國的策展人提出一種不同的“變化”模式,對于全球化之下的市場、商品化、加速、技術決定論等方方面面關于“變化”的主流敘事進行反思,更多地關注那些有形的、充滿重力感的媒材。它回歸到材料的本體語言,回歸到創作與手作的經典關系,重新思考創作的意義,嘗試給出一種應變的可能。
“如今,一些年輕藝術家正在使用傳統材料和媒介來講述國家或地方故事;而不少老一輩藝術家可能很早就已開始使用傳統材料和媒介進行創作,現在我們需要重新審視這些藝術家及其作品?!濉鍓K極力避免落入尋找‘下一位炙手可熱的年輕藝術家’的俗套,反對當前全球化的藝術界大為推崇的商品化現象。正如‘慢板’的全稱是‘對慢藝術的贊美’,當一切都融化在稀薄的空氣中時,世界已經被掏空了,我們需要所有世代的人一起表明,藝術不必受制于全球化和商品化的需求?!?/div>
藝術之慢,與效率相左,卻將過程的價值在作品中延展,亦將時間從市場中的商品屬性中解放出來。我們訴諸于藝術的,也許正是秩序與混沌的平衡感,也是精神與現實世界的緩沖地。

隋建國,《云中花園·24個瞬間》現場裝置,光敏樹脂3D打印&鋼結構樹脂,600cm×400cm×300cm,2022年。圖片由隋建國及隋建國工作室提供
在德國策展人艾墨思(Thomas Eller)策劃的“觸屏”板塊中包含“觸摸”“母親”“水”“身體”四個不同篇章,以嘗試討論:當科技深刻地嵌入并影響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我們面對未來時,將如何在人與自然、人與技術、物質與非物質間變化的倫理中自處與相處。在今天功利主義和消費主義已將物質世界的堡壘高高壘起,然而信息、數字化等技術的發展,迅速地在非物質之上建立了強大的虛擬景觀,它在今天已經產生了不可被忽視的深刻影響。在藝術的表達中,新媒體的出現,選擇了一條面向未來的對話方式,真實世界的感官信息被重新轉譯、編碼,再現。
“人們可以把技術的歷史看成是對人體的一種增強,隨著每一次科技的進步,我們都變得更強大、更快速、更有效。但人體也必須適應新技術,所以,我不能只從技術進步的角度看待‘變化’,還要從人體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更廣泛的哲學意義上的美學討論?!?在策展人看來,討論的重點不是技術的歷史,而是在不同的哲學背景下對物質的 “文化評價”。物與非物,虛擬現實與真實世界,相互影響,彼此交錯。在未來,這樣的變化是將彼此無限接近還是南轅北轍,也許我們已經走到了一個需要停下思考的路口之中。

繆曉春,《連續動作塑造的空間形態——循環》,光敏樹脂、3D打印雕塑, 160cm×160cm×150cm,2022年。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廣州三年展”作為廣東美術館重要的學術項目,從2002年第一屆“重新解讀 —— 中國實驗藝術十年(1990-2000)”起,到上一屆的“誠如所思:加速的未來”,再到本屆的“化作通變”,已經走過了20余載。作為一個成熟的展覽機制,三年展既是國際視野下的藝術聯動,見證了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歷程;同時,這一充滿活力的展覽機制又成為了一種精神力量,是廣州這座豐富而包容的城市身上所汲取的更多的“前沿”文化精神,不斷拓展更廣闊的對話平臺。
2023年,廣東美術館白鵝潭新館即將落成,未來廣州三年展的展出場地也將遷往新館,因此,第七屆廣州三年展將是一次階段性的總結?;仡檹膩聿皇菫榱藛渭兊募o念,正如總策展人王紹強所說:“這既是一次集結又是一次新生,讓我們在第七屆廣州三年展的實踐與創造中連通共融,萬象更新?!?/div>
開放信息
開放時間: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閉館)
每日16:30停止入場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二沙島煙雨路38號
咨詢電話:020-87351468
預約觀展:
通過微信公眾號實名注冊預約,到館出示預約二維碼、預約人身份證進館。如需預約改期請先取消預約重新預約。每個成人限帶1名兒童(未滿14周歲)。
目前僅接受散客(個人)參觀。
熱門文章
-
2023年5月18日,“藥方——張平、黃大有、阿籽奶奶三人展及弘十四”在廣東美術館開...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