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8年11月14日
地點:廣東美術館
2007年11月,三年展提出了“通過視覺去思想”的口號,考察了藝術作為“具體知識”、“內在—視覺”知識的意義,辨析它與正在興起的數據型知識之間的互動關系,這些意念始終貫穿在我們的一系列流動論壇之中。2008年11月14日至15日,三年展的最后一站——《與后殖民說再見/后西方社會?》——廣州三年展流動論壇的第七站,回到廣東美術館,在二十名藝術家、策展人、學者的參與下,完成了正如我們在流動論壇里所討論的,作為全球各地政府的宣傳策略和意識形態,一種“多元文化管理機制”已經取代了批判性的多元文化主義。今天,擺脫了“民族國家”這一現代性世界建構框架的現世世界觀,究竟會帶來何種愿景?在殖民與后殖民、全球化集團利益與批判的多元文化主義的斗爭中,我們是否已經丟失了一個“正在生成的世界”?我們如何才能談論那正在到來的“秩序”,而不退回到帝國和部族認同的話語之中?超出民族國家的文化機制,如何重建我們的歷史,如何籌劃一個開放的未來,一個多元的未定的約定?
等一系列問題。
14日下午,策展人專場——展覽與藝術生產的多重現場
主持人:張頌仁
發言者:朵若西·阿爾布萊希特(空間研究——從廣州出發)、加里德·拉馬丹(影像解放者——回顧廣州三年展《中東頻道》計劃中的影像作品)、Paul
Gladston(問好,揮別:評“與后殖民說再見/后西方社會?”這一主題)、李華、Jon Soske(超越地球的南部:非洲地理學和大亞洲局限)
概要:
“公民空間”內普遍存在著交流、辯論和研討,對差異及多樣性敞開大門。
今天,“亞洲”充當了一個世界性藝術知識生產的基地:然則此知識為何?






